专升本(教育理论)模拟试卷3
-
简要说明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并运用有关动机理论,分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简要分析复习在记忆中的作用。
-
简述心理学的研究目标。
-
奖励比惩罚更能激发学习动机。
-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话为人格的——作了最好的诠释。 ( )
- A.独特性
- B.整合性
- C.功能性
- D.稳定性
-
幻想是指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的想像。
-
在人际关系取向上,有三种需要,分别是包含需要、控制需要和 ( )
- A.生理需要
- B.安全需要
- C.情感需要
- D.自我实现需要
-
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是 ( )
- A.自然
- B.留有余地
- C.克服羞怯
- D.真实坦诚
-
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是 ( )
- A.荣格
- B.阿德勒
- C.弗洛伊德
- D.斯普兰格
-
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 )
- A.创造能力
- B.观察力
- C.记忆力
- D.抽象思维能力
-
在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的、不稳定性因素是 ( )
- A.努力
- B.运气
- C.能力
- D.任务难度
-
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是 ( )
- A.原型定向
- B.原型内化
- C.原型操作
- D.动作整合
-
与意志品质的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特性是 ( )
- A.散漫性
- B.顽固性
- C.动摇性
- D.盲目性
-
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 ( )
- A.先慢后快
- B.先快后慢
- C.时快时慢
- D.均匀递减
-
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 )
- A.分析和综合
- B.比较与分类
- C.抽象与概括
- D.系统化与具体化
-
观察是有预定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 ( )
- A.感觉
- B.知觉
- C.记忆
- D.思维
-
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
- A.随意注意
- B.有意注意
- C.不随意注意
- D.随意后注意
-
简述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
联系实际,试述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
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
持“儿童中心论”的人,把学生看作“太阳”,而教师是围着太阳转的“地球”。试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简评这个观点。
-
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没有共同之处。
-
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除百分制记分法外,还有一类是 ( )
- A.文字记分法
- B.数字记分法
- C.五分制记分法
- D.等级制记分法
-
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
-
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 )
- A.陶冶教育法
- B.说理教育法
- C.榜样示范教育法
- D.自我修养教育法
-
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 )
- A.确立了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 B.组织了多样的教育活动
- C.选择和培养了班干部
- D.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
-
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 )
- A.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 B.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
- C.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 D.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
课程可被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是从哪个角度来对课程进行划分的( )
- A.课程的组织核心
- B.课程的存在形式
- C.课程管理制度角度
- D.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
-
人们常说,“教育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
- A.长期性
- B.示范性
- C.连续性
- D.创造性
-
下列内容不属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是 ( )
- A.图书馆
- B.办学体制
- C.教育内容
- D.教育领导体制
-
最早使用美育一词的是 ( )
- A.孔子
- B.卢梭
- C.席勒
- D.赫尔巴特
-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于 ( )
- A.1993年
- B.1995年
- C.2000年
- D.1982年
-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 ( )
- A.生物界
- B.动物本能
- C.生产劳动
- D.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
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做到 ( )
- A.教学相长
- B.循序渐进
- C.防微杜渐
- D.因材施教
-
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 ( )
- A.杜威
- B.根舍因
- C.赞科夫
- D.布鲁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