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多选

预防性修理可分为( )。

  • A.轮修
  • B.小修
  • C.项修
  • D.大修
  • E.中修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利华公司于2016年 1月1日从银行借入一笔短期借款,共计2 000万元,期限9个月,年利率为8%,评估基准日为2016年6月30日。根樨与银行签署的借款合同,该笔借款的本金到期后一次性归还,利息分月计提按季支付,则利华公司短期借款评估值为2000万元。若利华公司与银行签署的借款合同约定本息到期一次性支付,求利华公司短期借款评估值。

  2. 因市场需求波动较大,某生产企业最近三年出现间歇性亏损,其拥有的生产线工艺技术水平与目前同类主流生产线存在一定差距。企业认为该生产线存在减值可能,委托某资产评估机构对该生产线进行评估,为企业减值测试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评估基准日为2016年12月 31日。该生产线评估基准日的账面价值为4852万元,资产评估专业人员未查询到该生产线的销售协议价格和市场价格,也没有发现类似生产线的最近交易价格,无法可靠估计该生产线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资产评估专业人员与企业沟通后决定采用收益法估算其公允价值。资产评估专业人员对企业提供的预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确定未来5年,即2017年、 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的净现金流量分别为346.00万元、349. 46万元、352. 95万元、356. 48万元、360.05万元。资产评估专业人员了解到,从2017年到2021年企业每年追加资金进行设备改造,从2020年起,净现金流量增长速度将维持在1%,在生产线主要设备的剩余经济寿命年限内,生产线按评估基准日状况继续使用。不考虑改良等因素,测算未来五年收益现值与第5年末生产线变现值的现值之和,得出该生产线的使用价值为4284万元,假设折现率为10%。

    要求:

    (1)计算该企业生产线的公允价值。

    (2)分析确定该生产线的可收回金额。

    (3)分析判断该生产线是否减值。如果存在减值,计算减值额。

  3. 待估地块为一商业用途的空地,面积为600平方米。评估人员通过搜集有关数据资料(过程略),选出3个交易实例作为可比交易实例,有关情况如表4-5 所示。 

    已知以下条件:

    (1)交易情况正常。

    (2)2015年以来,土地价格每月比2015年10月上涨1%。

    (3)可比交易实例A与待估对象处于同一地区,B、C的区位因素修正系数情况可参照表 4-6进行判断。

    注:比较标准以待估地块的各区位因素为标准,即待估地块的区位因素分值为100。

    (4)待估地块面积因素对价格的影响较各交易实例高3%。

    (5)折现率为8%。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要求评估待估地块2016年5月的市场价值。

  4. 对某一银矿探矿权进行评估,该探矿权勘查程度较低、地质信息较少,预测勘查区内矿石量300万吨,Ag平均品位约3克/吨。经调查分析,预测未来几年Ag平均价格为50元/克;经分析统计确定当地类似勘查程度和品位的金矿探矿权价值占资源毛价值的比例为1%。请根据题中条件,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评估该探矿权的价值。

  5. 下列有关各种“面积”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建筑面积指的是建筑物外墙或结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
    • B.商品房整幢出售,其销售面积为整幢商品房的使用面积
    • C.房屋户内全部实际可供使用的空间,按房屋的内墙线水平投影计算
    • D.商品房按“套”或“单元”出售,其销售面积为购房者所购买的套内或单元内建筑面积与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之和
  6. 以下属于建(构)筑物的社会经济特性的有( )。

    • A.价值量大
    • B.不可移动性
    • C.权益受限性
    • D.耐久性
    • E.保值增值性
  7. 预防性修理可分为( )。

    • A.轮修
    • B.小修
    • C.项修
    • D.大修
    • E.中修
  8. 机器设备的经济寿命与( )等因素有关。

    • A.设备的物理性能
    • B.社会技术进步速度
    • C.设备生产的产品的市场状况
    • D.设备使用人员的技术水平
    • E.设备的维修保养水平
  9. 企业对外进行长期投资的目的是( )。

    • A.分散经营风险
    • B.获取收益
    • C.随时变规
    • D.提高偿债能力
    • E.对被投资单位市价重大影响
  10. 下列用材林资产评估方法中,属于市场法的是( )。

    • A.木材市场倒算法
    • B.收获现值法
    • C.年金资本化法
    • D.重置成本法
    • E.市场成交价比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