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多选

课程目标的规定性有(  )。

  • A.时限性
  • B.具体性
  • C.预测性
  • D.实际性
  • E.操作性
试题出自试卷《2012年江西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模拟测试题(7)》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我班的一位同学是从初一年级直接升入初三年级的跳班生。他跳班后,仍是班内的学习尖子,区里的几次数学比赛他都取得了名次。这个孩子聪明,性格内向、深沉,却有些傲慢,常常看不起人。上课时谁要是答不上问题来,他总是轻蔑地一笑,并且显示出极不耐烦的神情。我曾想过当场点名批评他,后来改变了主意。一次放学后,我留下了他,对他说:“这学期我们共学过多少形容笑的词语?”他想了想说:“‘微笑’、‘耻笑’、‘大笑’、‘狂笑’、‘讥笑’,还有‘哈哈大笑’。”我说:“同学在复述课文时,我看见你笑了,是吗?”他点了点头。我又继续说:“你看用哪个词形容你当时的笑合适呢?”他很敏感,脸红了,低声说:“‘讥笑’、‘耻笑”’。我说:“这两个词有什么意思?”他说:“由于看不起人而笑话人。”我说:“是啊,尊重别人是应该有的道德风尚,虚心才能使你进步得更快。”从此以后,他常常主动帮助后进学生,上学期还被评为学校的“三好”学生。根据以上内容,回答3~4题。

    该教师所运用的是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单选题]

    • A.说服法
    • B.自我批评法
    • C.奖励与惩罚法
    • D.陶冶法
  2. 该教师是如何成功地处理此事的?(  )[不定项选择题]

    • A.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个性特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 B.与学生谈话从学习的形容笑的词语开始到对该学生在课堂上笑的形容,再到这样的笑所包含的不道德成分,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 C.整个过程教师尊重客观事实,没有武断地作出判断
    • D.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平等、诚恳的态度引导学生的自我觉悟、反省,未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3. 你认为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不定项选择题]

    • A.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机会
    • B.减少全班统一学习在一节课的比重,增加个别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在一节课的比重
    • C.采用先个人,后小组,再全班学习等形式的教学策略
    • D.有效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4. 有研究者对8个班的语文课和数学课上师生交流时间进行观察统计,把所有观察的28个班的课分为四类:

    (1)演讲型的课,这类课一半以上的时间是教师在讲,学生听,师生联系的方法是教师与全班交流,单向传授,即很少有师生的问题。也缺乏学生之间的讨论,课堂活动仅限于学生被动的听讲、理解与接受。这类课占了25%。

    (2)演讲—对话型的课,这类课上教师不仅对全班讲授,而且还注意提问个别学生。这两种活动各占上课时间的40%以上,共占上课时间的80%以上,这两种活动方式,对全班绝大部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来说,都是被动地听教师讲、教师问和个别学生答。这类课占了这次调查的40%。

    (3)对话型的课,这类课上师生交流方式主要是教师问,一位学生答,教师再问,再一位学生答或补充,这种问答活动占一节课一半以上时间。对全班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上课就是听,自己表达的时间很少。这类课占调查的14.3%。

    (4)混合型的课,这类课上师生交流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一学生答,一学生领读、全班跟读等方式。这类混合型的课,绝大多数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仍是被动地听、接受和理解别人的表述。这类课占调查课的10.7%。根据以下内容,回答1~2题。

    你认为上述四类型课存在什么问题?(  )[不定项选择题]

    • A.全班统一学习的机会多,个人独立学习的机会少
    • B.接受学习的机会多,表述学习的机会少
    • C.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参与机会多,水平低的学生参与机会少
    • D.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
  5. 个别教学制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

    • 正确
    • 错误
  6.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  )

    • 正确
    • 错误
  7. 德育过程与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过程无关。(  )

    • 正确
    • 错误
  8. 班级不仅是教育的对象、客体,而且是教育学生的主体。(  )

    • 正确
    • 错误
  9. 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

    • 正确
    • 错误
  10. 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

    • 正确
    •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