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甲:各国的国情和传统不同,但是对于谋杀和其他严重刑事犯罪实施死刑,至少是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公开宣判和执行死刑可以有效地阻止恶性刑事案件的发生,它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比负面影响肯定大得多。这是社会自我保护的一种必要机制。 乙:我不能接受你的见解,因为在我看来,对于十恶不赦的罪犯来说,终身监禁是比死刑更严厉的惩罚,而一般的民众往往以为只有死刑才是最严厉的。 对上述对话的最恰当的评价是(  )。

  • A.两个人对什么是最严厉的刑事惩罚有不同的理解
  • B.两个人对执行死刑的目的有不同的理解
  • C.两个人对产生恶性案件的原因有不同的理解
  • D.两人对是否大多数人都接受死刑有不同的理解
试题出自试卷《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前冲刺卷(1)》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请以《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2.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3. 某老师在自修课时发现张亮、李宏、马威三位同学在讲话,就过去训斥他们。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叫他们的绰号(说话声音最响的张亮为“大喇叭”,声音有点沙哑的李宏为“破喇叭”,头发厚黑粗硬的马威为“黑刺猬”),并罚他们到教室外的走廊上站立至下课。第二天上课,又看(听)到李宏、马威等在底下讲话,顿时走到他们身边,拿出胶带纸,令班干部帮他把他们的嘴封起来。 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材料中教师行为存在的问题。

  4. 某校班主任李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高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收的信件,李老师顺便拆封阅读了此信。这是高某写给一位女同学的求爱信,李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后来在班会上宣读了此信,同时对高某提出了批评。次日高某在家留了一张字条后离家出走。高某家长找到李老师理论并要求将高某找回。李老师解释说:“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我批评高某是为了教育和爱护他。他是从家中出走的,与我的工作没有关系。”请问:(1)李老师的哪些做法不正确?试述你的判断所依据的法规及条款。 (2)李老师的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

  5.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在什么时期开始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纸?(  )

    • A.公元105年
    • B.东汉前期
    • C.东汉后期
    • D.西汉前期
  6. 下列与“素质教育”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 A.美感教育
    • B.全面发展教育
    • C.应试教育
    • D.军事教育
  7. “你怎么这么懒?还不快去做作业!”属于(  )。

    • A.沟通本意是“想了解学生的心理反应”却变成了“斥责”
    • B.沟通本意是“指导”却变成了“命令”
    • C.沟通本意是“提醒”却变成了“批评”
    • D.沟通本意是“想了解学生的状态”却变成了“催促”
  8. 19世纪的一项重大发明导致制蜡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使得照明成为普通老百姓的现实。在19世纪的早期和中期,人类发现了利用碱和硫酸提炼动物脂的工艺,其产品硬脂比没有提炼的动物硬脂更加坚硬,燃烧时间也更长。这一发明创造意味着人类可以生产出点燃时无太多烟尘和太臭气体的脂蜡。 下列关于19世纪人类发明了硬脂产品以后的各项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蜡燃烧时没有太多烟尘
    • B.蜡燃烧时散发出香味
    • C.蜡没有达到普遍使用
    • D.蜡燃烧时间不长
  9. “我相信你,因为你是清白的。”这样的话,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当你想了解他是否清白的时候,你已经不信任他了。信任是什么呢?如果你信仰上帝,就不能要求上帝走到你的面前,让上帝证明给你看。如果你信任别人,就不能要求别人是清白的,信任是没有理由和前提的事情。 从以上文字可以推测作者对于信任的看法正确的是(  )。

    • A.不清白的人才需要信任
    • B.信任就是默默地付出而不图任何回报
    • C.对他人的信任与对上帝的信仰在心理上是一模一样的
    • D.信任就是信任你的信任本身,而不在于事实真相
  10.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不问不管或对学生讽刺、挖苦、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这都是明显的违犯师德的行为,违犯的是现行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规范要求中的(  )。

    • A.“关爱学生”
    • B.“爱岗敬业”
    • C.“教书育人”
    • D.“爱国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