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1868年,化学家迈尔研究已知元素的原子量与其物理性质的关系时。把性质相近的元素划分为一个族.并与l869年制作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1869年,化学家门捷列夫研究元素原子量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时,把63种元素排列成几行。同年,他公布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后来他汲取了迈尔周期表的优点,进行了更详细的族的划分】分,并于1871年公布了他的第二张元素周期表。
之后。元素周期表被不断完善。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到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
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逐渐清楚了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问题:
(1)迈尔和门捷列夫进行“族”划分时,运用的是什么科学方法?他们在研究元素原子量与性质的关系时不同之处是什么?
(2)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化学科学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3)举例说明元素周期律对化学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内容标准是: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材料二某版本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l》“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部分内容:
二、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
氮气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左右。在通常情况下,氮气与氧气不发生反应,但在放电条件下,它们却可以直接化合,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NO)。此外,在高温条件下,氮气也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不溶于水.在常温下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二氧化氮(N02)。
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易液化,易溶于水。因此,在闪电时,大气中常有少量N02产生,并随雨水落下。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和“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等知识。
要求:
(1)完成材料二中的装置设计图,并填写表格。
(2)完成“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下面两位老师在讲解完元素周期律之后.分别写的“教后记”片段。
老师1:在元素周期律这节课中,通过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探究。对于元素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排布、电子层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的规律自我总结和归纳。从而对元素周期律进行初探,然后引申得出元素周期律这个规律。这个环节不仅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培养了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现方面.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此环节中也有没有处理好的地方。如在观察图表里的数据得到规律时.过快地让学生从直观图形中得到结论.没能充分认识直方图和折线图的图形特征。节奏过快。
老师2:以周期表的横向结构为线索。先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突出电子层数的不同和最外层电子数的递增关系,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归纳出元素周期律。
这节课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探究目的。并向学生明确提出了这些目的,可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并以此为目标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本节探究课从提出问题、完成设计、课堂讨论直至形成结论及评价反思,探究思路非常清晰。整个探究过程围绕着“元素周期律”这一主题展开,始终有条不紊地进行。本节课真正做到了由注重“教”到注重“学”的转变,在探究的每一环节上都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把教学作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允许学生对知识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和探究,这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请分析和评价上述两位老师的教学反思。
(2)中学化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方式有哪些?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片段实录。
学生实验l:在试管A、B中分别加入少量的Na2C03和NaHC03(各约1 g),分别滴入几滴水.振荡试管。
老师提问1:Na2C03和NaHC03外观上有什么差别,用手摸摸试管底部,有什么感觉?
学生实验2:向实验l中的试管中继续加入10 mL的水,用力振荡,再滴入1~2滴酚酞。老师提问2:滴加酚酞之后,两支试管中有什么现象,请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问题:
(1)上述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2)从此教学片段分析说明这些实验内容在选材上有哪些特点。(写出4点)(3)简述实验2的实验现象,并做解释。
下面是某化学教师一次习题课的教学摘录。[任务驱动]
出示任务:如何判断金属Cu和金属Fe金属性的强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形成方案)
[交流评价]
教师巡视并选取四个典型实验方案。让各小组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并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方案1:Cu和Fe分别加入盐酸中是否有气体生成
方案2:Cu和Fe分别加入食醋中是否有气体生成
方案3:Fe加入CuS04溶液中是否有Cu生成
方案4:Cu加入FeCl3,溶液中Cu是否消失
巩固提高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化学原理,你认为哪个方案不可行?请说明理由。
(2)请你针对方案2和方案3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与评价。
(3)从评价类型来看,上述教学摘录中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哪些?
化学工业(chemical indU8try)又称化学加工工业,泛指生产过程中化学方法占主要地位的过程工业。合成氨、硫酸工业和制碱是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的化学工业内容,某学生对其进行的描述:①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将NH,液化分离,可加快正反应速率,提高N:、H:的转化率;
率和生产效率:③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采用离子交换膜法,可防止阴极室产生的Cl:进入阳极室。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1868年,化学家迈尔研究已知元素的原子量与其物理性质的关系时。把性质相近的元素划分为一个族.并与l869年制作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1869年,化学家门捷列夫研究元素原子量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时,把63种元素排列成几行。同年,他公布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后来他汲取了迈尔周期表的优点,进行了更详细的族的划分】分,并于1871年公布了他的第二张元素周期表。
之后。元素周期表被不断完善。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到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
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逐渐清楚了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问题:
(1)迈尔和门捷列夫进行“族”划分时,运用的是什么科学方法?他们在研究元素原子量与性质的关系时不同之处是什么?
(2)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化学科学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3)举例说明元素周期律对化学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从香荚豆中提取的一种芳香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8H8O3,遇FeCl3,溶液会呈现特征颜色,能发生银镜反应。该反应可能的结构简式是( )。
关于探究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下列装置应用于实验室制氯气并回收氯化锰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下列关于化学教学板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四川省2001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
2008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实务模
2004年上海上半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2010年会计职称初级会计实务全真模
2010年会计职称初级会计实务全真模
2010年会计职称初级会计实务全真模
2010年会计职称初级会计实务全真模
2010年会计职称初级会计实务全真模
江苏2010年《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
2010年湖南会计从业考试《初级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