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的课程资源观是(  )。

  • A.自主、合作、探究
  • B.合作、共建、统一
  • C.融合、开放、发展
  • D.体验、感悟、践行
试题出自试卷《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预测试卷(5)》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根据以下教材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文化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例如。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又如,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包括藏族、黎族、维吾尔族、朝鲜族文字等,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其中,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2. 下面是高中《文化生活》的一道自测试题及答案要点。

    “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千百年来。“和”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

    而今,中国的领导人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既扎根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又赋予了其崭新的时代内涵。和谐社会理念不仅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想追求与价值认同,而且也彰显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特色”的原则与取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非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严格等级制度下的“和谐”。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并致力于共同富裕的新“和谐”。

    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的“和”文化有怎样的关系?

    【答案要点】

    (1)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与时俱进,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和谐社会的理念。既体现了传统的“和”文化.又被赋予了时代内涵。

    因此.这一治国方略必将促进社会的巨大发展。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非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严格等级制度下的“和谐”,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并致力于共同富裕的新“和谐”。“和谐社会”的提出.体现了中国领导人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问题:请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对上述试题及答案作简要评述。

  3. 南极大地的水陆交界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棱。企鹅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肢,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企鹅在将要上岸之时,先从海面潜入海中,沉潜到适当的深度,再借用水的浮力,迅猛向上,飞出一道弧线,落在陆地上。

    企鹅的沉潜是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沉潜绝非沉沦,而是勇敢、智慧、自强。如果我们在困难面前能沉下气来,不被“冰棱”吓倒,不被浮华迷惑,专心致志,自强不息,积聚力量,并抓住恰"-3的机会反弹向上,毫无疑问,我们就能成功登陆!反之,总是随波浮沉,或者怨天尤人,注定就会被命运的风浪所玩弄,直至精疲力竭。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发展观的角度看,我们可以从“沉潜”中学到什么道理?

    (2)从人生价值的角度看,我们应如何在“沉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书香中国万里行”“书法进课堂”等文化活动,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为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部署要求,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引导人们多读书、读好书。该活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素质和境界,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问题: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我国开展全面阅读活动的意义。

  5. 下面是某政治老师在“新时代的劳动者”内容教学时的教学片段实录。

    【导入新课】

    (多媒体)全班朗诵诗歌:

    锄禾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教师: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学习如何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习尊重劳动者,为什么呢?因为劳动者创造了历史,创造了文明,创造了财富,老师是劳动者,你们的父母是劳动者,你们也是未来的劳动者,所有的劳动者只有分工的不同,都应受到承认和尊重。光荣属于劳动者。

    (点击:知识框架:劳动创造历史)

    教师:如果我们都不劳动,大家想想会怎样?

    (点击:知识框架:就业乃民生之本,是谋生的手段)

    【板书】第一板块:我国的就业形势

    【设计意图】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合作学习精神,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

    【效果】

    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展现学生的表现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过程】

    教师:上课前我给大家提出了8个研究方向.同学们都参加了调查研究活动,下面我们请学生代表上台.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调查过程和结果。

    (展示8个研究课题)

    1.展示成果.

    (学生上台)课题的目的与意义;调查的结果;提出问题(若干个问题)。

    教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讨论所有的问题。我们选择其中的两个专题进行讨论,请小组长做好记录。一个是关于如何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个是如何看待“下岗”。

    2.讨论(学生讨论)。

    3.小组发言。

    教师:各小组派代表上台阐述你们对所选的专题的意见和看法,其他小组成员可做补充。

    学生:(1)回答如何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2)下岗的原因;(3)下岗后该怎么办?

    4.自由发言(认真听取每位同学的发言,适时给予鼓励)。

    教师:刚才小组代表对讨论情况作了一些汇报,看来同学们都做了认真的资料准备,我作为你们的一分子,也有自己的一些观点,现在讲给大家听,仅作参考,若有不同看法,可随时提出来。

    (点击:知识框架: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

    教师:刚刚大家谈得很好,但忽略了一个问题,造成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在哪呢?

    我们来看看:

    (多媒体)就业形式严峻的原因:

    (1)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比较大,而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2)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3)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畅通。

    教师结论:我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突出、紧迫。如何看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职工下岗问题。关键在于有一种正确的态度。

    (多媒体)如何看待下岗:职工下岗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它将长期伴随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现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和规范,各个方面都需要磨合,这个问题自然就表现得较为突出.

    教师:如果真的下岗了,也不要气馁。正如有同学提到了的,有很多下岗职工能发现不同的再就业途径。面对就业这个社会问题,我们的政府和我们自己应如何面对呢?

    (多媒体)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从政府的角度:

    (1)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2)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增加就业岗位。

    (3)加快小城镇的建设步伐,创造更多的就业领域。

    从劳动者自身的角度:

    (1)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2)破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旧习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问题:(1)说明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学方式及其作用。

    (2)说明贯穿在本教学设计中教学理念。

  6. 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发生6.6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当地党委政府第一时间查灾情、保民生,及时成立组织机构、安排人员对救灾物资进行精准有序发放,保障了救灾物资发放到位。这里的“救灾物资”(  )。

    • A.是商品.因为它是劳动产品
    • B.是商品.因为它是供人们消费的
    • C.不是商品。因为它不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 D.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用于交换
  7. 尽管黄金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通商品,但在很长时期内.黄金都经常作为一种防范纸币贬值。防止货币“缩水”的手段。这是因为黄金具有(  )的职能。

    • A.价值尺度
    • B.贮藏手段
    • C.世界货币
    • D.支付手段
  8. 下列不属于形成性评价的特点的是(  )。

    • A.开放性
    • B.封闭性
    • C.过程性
    • D.发展性
  9. 对“诚实守信”不正确的说法是(  )。

    • A.诚实守信就是要重承诺。信守承诺.忠实地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
    • B.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内在法则
    • C.诚实守信要敢于讲真话.坚持真理
    • D.诚实守信与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相矛盾
  10. 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不是唯一的
    • B.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评价.无所谓正确错误之分
    • C.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
    • D.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在行为上应该各行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