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该示意图体现了(  )。 查看材料

  • A.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 B.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阅读关于“地理差异显著”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要求:“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地理差异显著”的内容.

    地理差异显著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文现象千姿百态。如果作一次穿越我国之旅.无论选择哪个方向,不仅能欣赏丰富多彩的地理景观,而且能感受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南部的海南岛长夏无冬,四季鲜花盛开、瓜果飘香;北部的黑龙江长冬短夏,一年中有近半年天寒地冻.银装素裹。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东南沿海地区湿润的环境下山清水秀;西北内陆地区干早的环境下沙漠、戈壁广布。

    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位于西部第一级阶梯上的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雪峰连绵;位于东部第三级阶梯上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温暖湿润。

    从图5.1可以看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例如,我国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各地形成了富有地方风情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图5.2)。

    要求:

    (1)如果让你教授本课,你将采用哪种教学策略?(8分)

    (2)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要点。(16分)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钢铁企业众多。近年来,钢铁出口量增长较快,所需铁矿石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国大量进口:钢铁企业布局呈现由接近煤炭、铁矿石产地向沿海转移的趋势。

    材料二下图示意甲、乙、丙三地的位置。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

    备,在甲地建设大型钢铁企业(M公司),所需铁矿石依赖进口,但限于港口条件,大型货轮无法直接停靠,进口的铁矿石部分需在乙地港口转运。近期,M公司并购了乙地的钢铁厂,并计划在丙地建立大型钢铁厂。

    问题:

    (1)简述我国在沿海港口建设大型钢铁基地的有利条件。(4分)

    (2)根据图示信息说明甲地港口难以营建深水泊位的原因。(4分)

    (3)M公司并购乙地的钢铁厂后,炼铁和炼钢在甲地和乙地该如何分工?为什么?(4分)

    (4)说明在丙地建大型钢铁厂相对于甲地应具备的有利区位条件。(4分)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李老师为评价学生对水资源危机的态度.给出下面的资料:

    1993年第47届联大通过一项决议: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确定“世界水日”旨在使全世界都来关心并解决淡水资源短缺这一日益严重的问题,并要求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开展相应的活动.提高公众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自1996年以来.“世界水日”的主题如下:

    1996年:为干渴的城市供水;

    1997年:水的短缺;

    1998年:地下水——正在不知不觉衰减的资源;

    1999年:每人都生活在下游;

    2000年:卫生用水。

    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两个主题,自由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水资源危机的态度。

    问题:

    (1)材料体现了对学生哪方面的评价,其主要评价方式是什么?(7分)

    (2)对学生此方面进行评价时应关注学生哪些方面的变化与发展?(9分)

  4. 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注明二分二至日及近远日点,并说明其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湘教版中“世界的人口”的教学内容:

    (1)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①世界人口增长柱状图及结合此图的活动题一组(3个问题)。

    ②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

    ③活动: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2)世界人口的分布

    ①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世界人口分布图。

    ②活动:人口密度的计算。

    (3)世界人口问题

    ①人口问题的原因和现状。

    ②活动:工业化导致的耕地减少;人口大量增长与水资源危机之间有什么关系?

    ③活动:“处境艰难的地球”(相关问题两个)。

    (4)活动:

    ①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分析。

    ②对人口增长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问题:

    (1)根据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排列方式,分析这节知识的教学重点。(8分)

    (2)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设计教学目标。(12分)

  6. 从图示信息看,内蒙古自治区“煤变油”工程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查看材料

    • A.工艺流程复杂
    • B.环境污染严重
    • C.水资源短缺
    • D.消费市场狭小
  7. 简述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这一教学建议的理解。

  8. 加快能源开发,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下图是“煤变油”工艺流程示意图。

    据图回答题。

    目前,我国正在内蒙古自治区启动“煤变油”工程,其主要布局理由是(  )。 查看材料

    • A.区域内石油资源十分短缺
    • B.区域内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 C.区域内科技力量强大
    • D.区域内输油管道密集
  9.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主要产业类型有(  )。

    ①技术导向型②原料导向型

    ③劳动力导向型④市场导向型 查看材料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10. 产业转入给中西部地区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②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③有利于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

    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查看材料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