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多选

城市桥梁工程施工现场自然条件的调查分析内容有(  )。

  • A.地质  
  • B.地基土的承载力
  • C.气象  
  • D.水文
  • E.交通
试题出自试卷《2012年全国二级建造师《市政公用工程管理与实务》押题模拟卷十二》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三)

       【背景资料】

       某桥梁工程采用沉入桩基础,在平面尺寸5m×30 m的承台下,布置了145根桩,群桩形式如下:顺桥方向5排桩,桩中心距为0.8 m;横桥方向29排桩,桩中心距1m。桩长15 m,分两节采用法兰盘按等强度接头,由专业队伍分包负责打桩作业,合同工期为2003年8月1日至8月15日。承包方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制定了如下方案:

       (1)为方便预制,桩节长度分为4种,其中72根上节长7m,下节长8m(带桩靴);73根上节长8m,下节长7m(带桩靴)。

       (2)为使桩间土挤密,增加桩与土体的摩擦力,打桩顺序定为从四周向中心打。

       (3)为防止桩顶或桩身出现裂缝、破碎,决定以控制贯入度为主。

       施工中,由于计划不周,8月10日出现了预制桩供不应求的现象,为减少打桩机的停机等候费用,调用了7月20日至22日预制混凝土已达到100%设计强度的桩。

       问题:

       1.分述上述方案和做法是否符合规范的规定?若不符合,请说明正确的做法。

       2.在沉桩过程中,遇到哪些情况应暂停沉桩?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

       3.在沉桩过程中,如何妥善掌握控制桩尖标高与贯人度的关系?

       4.总包和分包,对于项目安全控制责任是如何分工的?

  2.  (四)

       【背景资料】

       某高架桥工程,其中有三跨为普通钢筋混凝土连续梁,需现场浇筑,跨径组合为30 m+40 m+30 m,桥宽18 m,桥下净高9m。模板支架在已经上一级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中有详细的专项设计。项目经理为节约成本,就地取材,使用了附近工程的支架材料和结构形式,在浇筑主梁混凝土的过程中,承重杆件产生变形、失稳,导致支架坍塌,造成一人死亡、两人重伤的安全事故。

       (1)项目总工编制了变更方案,并经项目经理批准即付诸实施。

       (2)方案中对支架的杆件强度作了验算。

       (3)项目经理按一般安全事故进行了处理,对死、伤者家属作了抚恤、补偿。

       问题:

       1.变更方案审批程序是否正确?应当怎样做?

       2.对支架的验算是否全面?

       3.在支架上现浇混凝土主梁时,支架与模板应满足哪些要求?注意哪些事项?

       4.该安全事故应依据什么标准?定为哪个等级的事故?

       5.事故处理程序是否正确?对安全隐患与事故应按什么规定程序处理?

  3.  (一)

    【背景材料】

       某道路改扩建工程位于城乡结合部,道路结构层为:4cm改性沥青混合料AC-13表面层;5 crn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 I中面层;6 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 I底面层;36 cm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基层;30 cm 12%石灰土底基层。结构总厚度为81 cm。路线全长2. 98 km,主路大部分路基为填方路基。建筑红线范围内存在数量较多的拆迁物,如各种树木、高、低压电杆、民房等,业主要求工期为当年4月1日至7月30日。

       由于工期紧迫,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经项目经理部经理审批后开始准备施工,搬移拆迂物,建工地临时设施,导行交通等。

       道路施工正值雨季,施工单位做了雨季施工准备,购置了防雨物资,要求值班巡逻,发现险情立即排除。

       对填土路基施工要求按2%~4%以上的横坡整平压实,以防积水。当路基因雨造成翻浆时,应换灰土或砂石重做。

       施工单位认为改性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只要比普通沥青混合料多压几遍就可以达到质量要求。

    问题:

       1.该项目经理部负责人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是否有效?准备工作中如何解决矛盾?

       2.基层雨季施工方案是否完善?应补兖哪些内容?

       3.填土路基雨季施工更应强调哪些做法?

       4.工地对改性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特点的认识是否全面?请补充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要点。

  4. (二)

    【背景资料】

       某斜拉桥塔柱基础长30 m、宽40 m、高10 m.系大体积混凝土,按照施工总体进度安排,正值冬季施工。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认为大方量的混凝土在冬期施工适合用"蓄热法”养护,属常规的做法,没有较多的技术含量和难点,故没有作为一个专题编制专项技术方案。项目经理部为保证工程质量,除按常规做法外,又针对性地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1)为提高入模温度,采用热水拌合混凝土;

       (2)用增加水泥用量的方法提高和易性;

       (3)使用52.5级硅酸盐水泥。

       结果,混凝土产生许多裂缝。

    问题:

     1.造成上述质量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分述上述措施是否妥当?依据是什么?

      3.阐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的要点及控制措施。

      4.从总结教训出发,按照“城市桥梁施工组织设计”要求,确定施工方法应注意突出哪些重点?请问对于哪些情况,在确定施工方法时应详细而具体,不仅要拟出操作过程和方法,还应提出质量要求和技术措施,必要时应单独编制施工作业计划?

  5. 城市桥梁工程施工现场自然条件的调查分析内容有(  )。

    • A.地质  
    • B.地基土的承载力
    • C.气象  
    • D.水文
    • E.交通
  6. 市政公用工程安全隐患处理的方式有(   )。

    • A.停止使用、封存   
    • B.中止总包合同
    • C.指定专人进行整改,以达到规定要求
    • D.提交罚款
    • E.安全检查
  7. 监测报告内容应包括(   )。

    • A.工程概况、监测项目和各测点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图
    • B.信息反馈系统
    • C.采用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
    • D.监测结果评价
    • E.监测单位组织结构图
  8. 设置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伸缩缝很重要,它应满足(   )等要求。

    • A.与路面中心线垂直   
    • B。缝宽必须一致
    • C.缝中不得连浆   
    • D.缝内满灌填缝料
    • E.伸缩缝切割宁晚不早
  9. 施工现场管理内容包括合理规划施工用地、做好施工现场总平面设计、适时调整现场总平面布置以及(   )。

    • A.建立文明的施工现场   
    • B.及时清场
    • C.建立与环境的协调关系   
    • D.规范场容
    • E.处理好交通问题
  10. 构筑物水池做满水试验时应掌握的要点有(   ),外观观察及蒸发量的测定。

    • A向池内分2次注水,每次注入为设计水深的1/2
    • B.向池内注水分3次进行,每次注入为设计水深的1/3
    • C.向池内注水分3次进行,每次注水后24 h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
    • D.水位观察.池内水位注水至没计水位24 h以后,开始测读水位测针的初读数
    • E.每次注水不能超过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