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根据文中內容回答下列间题。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第一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49. 根据文中內容回答下列间题。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第一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47. 阅读下面一段古文,解答文后提出的间题。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玆甚,罪益厚。至入人欄廄,取人馬牛者,其不仁又甚攘人犬豕雞豚。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殺不辜人也,袍其衣裘,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馬牛。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玆甚矣,罪益厚。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攻國,則弗之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 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道後世;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後世哉? 今有人於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辯矣;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辯矣;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辯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
解释文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得:攘:甚:辜:情:書:
48. 翻译下列句子,指出各句中的语法現象。今至大為攻國,則弗之非,從而譽之,謂之義。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後世哉?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
44. 子孫世禄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
45. 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46. 用現代标点符号标点下面的文言短文。 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猶有盜賊乎故藐久乏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亡有猎、肴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43.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
42. 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耻,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
41. 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
40. 把下段文章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夷吾者,穎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
2005年初级经济师考试《旅游经济专
初级旅游经济师试题及答案一
初级旅游经济师试题及答案二
2005年初级经济师考试《邮电经济专
初级经济师试题及答案1(邮电经济)
初级经济师试题及答案1(保险经济)
初级经济师试题及答案2(邮电经济)
初级经济师试题及答案2(保险经济)
初级经济师试题及答案3(保险经济)
2014年经济师初级考试真题《建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