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主观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问题。

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的过程。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想象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和再现了诗人所创造的形象。

我第一次读崔颢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象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几乎未作描写与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却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吧……”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象,得到了显现。这是想象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以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为了说明这种再创造,我再举徐志摩的短诗《沙扬娜拉①一首》,以为佐证: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遭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一朵水莲花在凉风中表现着婀娜的娇羞,诗人借此形容这位日本女郎的温柔缱绻。我们欣赏这首诗,首先是从诗人提供的形象上展开我们的想象活动的。从这一朵水莲花出发,想象那女郎的美丽、多情、柔情似水而又充满离别的轻愁。为什么说这是再创造?因为诗人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位女郎的年龄、容貌以及互道珍重的两人的关系,但这并不妨碍读者在自己的想象中创造出一幅动人的画面来。这在诗的欣赏活动中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应该受到鼓励的。这种想象活动,可以使欣赏者自己,或由此联想起来的其他人物“移入”他所再创造的那幅画面中去一一他可以把那一位水莲花似的女郎想象成自己的女友或爱人,也可以在一声充满“蜜甜的忧愁”的“沙扬娜拉”中,寄托着自己与心爱的朋友道别时的那一份眷恋之情。就是说,他可以把自身想象为诗中的人。 但是,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 “洞悉一切”。

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它的特点在抒情。因此作为读者,我们只能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

【注】①沙扬娜拉:日语“再见”的意思。 

从第一段的文意看,作者为什么把“诗歌的欣赏活动”看成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6分)

试题出自试卷《2014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考前密押试卷(1)》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有人说,按照常理,第三、四两旬中的“情更怯”和“不敢问”是矛盾的。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5分)

  2. 方和圆似乎格格不入,却和谐地搭配成一枚精妙的铜钱;野草和鲜花似乎是宿敌,却共同装饰了绚丽的大地;繁星和黑夜似乎是冤家,却共同点缀了美丽的夜空……事实上,我们的生活往往就是如此奇妙!阅读材料,根据你的感悟和经历,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但文体特征要鲜明。

  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渡汉江①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①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市东南)贬所北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简要说说诗中“断”和“复”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4. 杨子回答心都子的一番话,采用的是什么方法?(6分)

  5. 《歧路亡羊》这篇寓言的主旨是什么?(6分)

  6. 作者为什么说“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惟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节选自《列子·说符》)

    【注】:①党:家人、亲戚。②竖:年轻的仆人。③移时:半晌。

    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8. 作者在对《沙扬娜拉一首》所作的欣赏中,具体地指出了“再创造过程”的哪两个步骤?(用第三段中的原文作答)(6分)

  9. 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长于曲》“整首诗几乎未作描写与叙述”?(6分)

  10.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问题。

    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的过程。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想象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和再现了诗人所创造的形象。

    我第一次读崔颢的《长干曲》的时候,由于想象的展开所获得的愉快,至今还记得。“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整首诗几乎未作描写与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却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吧……”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象,得到了显现。这是想象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以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为了说明这种再创造,我再举徐志摩的短诗《沙扬娜拉①一首》,以为佐证: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遭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一朵水莲花在凉风中表现着婀娜的娇羞,诗人借此形容这位日本女郎的温柔缱绻。我们欣赏这首诗,首先是从诗人提供的形象上展开我们的想象活动的。从这一朵水莲花出发,想象那女郎的美丽、多情、柔情似水而又充满离别的轻愁。为什么说这是再创造?因为诗人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位女郎的年龄、容貌以及互道珍重的两人的关系,但这并不妨碍读者在自己的想象中创造出一幅动人的画面来。这在诗的欣赏活动中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应该受到鼓励的。这种想象活动,可以使欣赏者自己,或由此联想起来的其他人物“移入”他所再创造的那幅画面中去一一他可以把那一位水莲花似的女郎想象成自己的女友或爱人,也可以在一声充满“蜜甜的忧愁”的“沙扬娜拉”中,寄托着自己与心爱的朋友道别时的那一份眷恋之情。就是说,他可以把自身想象为诗中的人。 但是,不可对诗的欣赏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奢望,以为读诗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也可以 “洞悉一切”。

    诗不可能把什么都告诉我们,特别是由于它不可能详尽地叙事,它的特点在抒情。因此作为读者,我们只能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这就是诗的欣赏上的再创造。

    【注】①沙扬娜拉:日语“再见”的意思。 

    从第一段的文意看,作者为什么把“诗歌的欣赏活动”看成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