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文中说“BT转基因玉米对环境的影响极其微小”,下列不属于其中的“环境”所包含的一项是:

  • A.螟蛾幼虫
  • B.金斑蝶毛虫
  • C.非目标昆虫
  • D.菜田里以菜叶为生的非目标昆虫
试题出自试卷《2013年GCT考试《语言表达能力测试》专家预测试卷(四)》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下列评析,不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通览全文,我们可知本文作者对钱先生的评价是:钱钟书是一个学识渊博、淡泊宁静的大文学家、大学者。
    • B.世人对钱先生的评价极高,如以“大散文家”名号相赠,《围城》被视为整个人类基本生存状况的写照;《管锥编》被称为古今奇书等。
    • C.本文介绍了钱先生的三本书,这三部著作分别代表了钱先生在三个领域所取得的惊人业绩:《写在人生边上》昭示他哲学方面的成就,《围城》与《管锥编》则表现其文学和学术方面的成就。
    • D.结尾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写钱先生,表现他只倾心学问,不计金钱,不拘小节和幽默出自真情的性格特征。
  2. 按照原文,人们对钱钟书著作的认知程度,由少而多深依次为:

    • A.《围城》、《写在人生边上》、《管锥编》
    • B.《管锥编》、《写在人生边上》、《围城》
    • C.《写在人生边上》、《围城》、《管锥编》
    • D.《围城》、《管锥编》、《写在人生边上》
  3. 对第五段内容的概括,全面而准确的一项是:

    • A.钱钟书先生已成为一种学问,谓之“钱学”,“钱学”已日渐成为一门显学。
    • B.钱先生是中国文学界的长城,他的幽默是出自真性情。
    • C.钱先生的学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可以和长城媲美。
    • D.钱先生一生过着淡泊宁静的生活,从不以学问家而张扬。
  4. 对文章二~四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写钱钟书事业上的“惊人之绩”,所举三部作品,代表了钱先生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个方面的成就。
    • B.钱先生写《围城》是因为对“学者不宜作小说”之语的不满,结果“无心插柳柳成阴”。《围城》被誉为“最伟大的中国现代小说”。
    • C.钱先生的《围城》获得的读者难以数计,但他的夫人杨绛女士却读出了书中的“痴气”。对于同一种创作风格,有人认为体现出“才情、眼光和趣味”,有人认为表现出了“痴气”,有人认为是“迂阔之气”,是洞见真理的大智慧,这种见仁见智之论,在学术界是很正常的。
    • D.钱先生的《管锥编》引用了1800种著作,杂用拉丁、法、英、德等多国文字和典奥文言写就,因此能通读其书的人肯定不多。
  5. (四)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五题。

    钱先生幼时,家人为他“抓周”,他抱起一本书不忍便释,于是得名为“钟书”。

    先生在事业上有几个惊人之绩。其一、早年写过一本《写在人生边上》,纵谈生活哲理,不久,论者便以“大散文家”名号相赠。其二、据说仅仅是因为对“学者不宜作小说”之语不满,便起笔试写出一本《围城》,而此书被誉为“最伟大的中国现代小说”。其三、其著《管锥编》问世以后,四海学子竞相拜服,称之为“古今奇书”。

    读《写在人生边上》的人可能不多。而看过并称道电视剧《围城》的观众则难以数计。先生在作品中体现出的才情、眼光和趣味,被杨绛先生称为“痴气”,有人把这个词理解为钱先生在生活中偶尔一现的“迂阔之气”,其实,那才是洞见真理的大智慧呢。

    能够通读《管锥编》的人肯定不多。这不仅是因为它评说了十大部古籍(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化的所有领域),引用著作达1800种之多,还因为先生精通拉丁、法、英、德等数种外语,以及全书统以典奥文言写就。

    现在“钱学”已日渐成为一门显学,而钱钟书本人仍像从前那样淡泊宁静,据说一些欧美学人去北京就有两个目的:一是看长城,二是希图能拜见钱钟书。一次英国某女士在电话中求见,钱先生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从许多方面来看,钱先生是后学难以企及的。且不说他曾被吴宓先生指为“人中之龙”,也不说他的“围城”被视为“整个人类基本生存状况的写照”,就论其空灵大方的幽默,也令人叹为观止。

    钱钟书少时读《三国》、《水浒》,能熟记各种兵器的斤两;但却常常认不清阿拉伯数字1、2、3,穿鞋也会不分左右。有人说先生的幽默出自真情,嗯,看来确实如此。

    对本文第一段的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点明钱先生名字的由来,可推知“钟书”之“钟”,为钟爱之意。
    • B.“抓周”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即小儿周岁时被置身众物之间,看他第一手抓住何物,以兆其将来。此段记钱先生抱书不忍便释,意在说明钱先生自幼便喜爱书籍。
    • C.钱先生之名,并非初生时便叫“钟书”,而是满周岁之后才得名。
    • D.本文从一段轶事写起,吸引读者,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并与结尾所记轶事呼应,表现了钱先生完美的人生。
  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之所以要为BT转基因玉米平反,是因为有人用实验证明了BT转基因玉米中含有毒素并且容易使螟蛾对转基因玉米产生抵抗力。
    • B.德尼?布尔盖和居伊?里巴等科学家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了BT转基因玉米对环境几乎没有危害,为这种ST转基因玉米进行了彻底平反。
    • C.第二段中的“以前曾有研究认为”中的“研究”指的就是第五段中的“他们在实验室中研究发现”中的这一次“研究”。
    • D.尽管科学家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了BT转基因玉米对环境没有危害,但科学界对BT转基因玉米的种植安全问题仍然争论不休。
  7. 专家“为转基因玉米进行平反”时指出了批判者的错误,下列内容不属于批判者的错误的一项是:

    • A.实验的过程无法得出实验结论。
    • B.实验脱离客观环境
    • C.实验采用的对象不对
    • D.将实验室中的花粉浓度等同于大田里的花粉浓度。
  8. 文中说“BT转基因玉米对环境的影响极其微小”,下列不属于其中的“环境”所包含的一项是:

    • A.螟蛾幼虫
    • B.金斑蝶毛虫
    • C.非目标昆虫
    • D.菜田里以菜叶为生的非目标昆虫
  9. (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五题。

    BT抗螟蛾转基因玉米对环境没有危害。这是法国国家农艺学研究所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过两年多的合作研究得出的结论,它推翻了螟蛾可能对BT转基因玉米产生抵抗力的假设,以及这种转基因玉米中含有毒索的论述,从而为转基因玉米进行了彻底平反。

    BT转基因玉米是为提高玉米抗病虫害能力而培育的,其培育方法是向玉米种子中植入一种芽孢杆菌的基因,这种芽孢杆菌可以有效地杀伤危害玉米的害虫螟蛾。以前曾有研究认为螟蛾会对BT转基因玉米产生抵抗力。对此,法国国家农艺学研究所专家德尼?布尔盖介绍说,他们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人员对1200多群螟蛾的后代进行研究证实,自然界中的螟蛾对BT转基因玉米产生抵抗力的风险只是百万分之一。此外,这种转基因玉米分泌的物质在两天内就能消灭99%的螟蛾幼虫,而目前最好的杀虫剂至少也要6天的时间。

    德尼·布尔盖强调指出,使目标害虫对转基因产生抵抗力的可能完全为零是不现实的,问题的关键是能够有手段对此进行控制,而在目前,这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关于BT转基因玉米中含有毒素的论述。该所另一位专家居伊?里巴说,经过大量研究,他们掌握了足够数据说明BT转基因玉米对环境的影响极其微小。他认为,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完全建立在人为实验的基础上,然而,在自然界中转基因花粉浓度根本没有实验室中使用的那么高,而且金斑蝶也不以玉米花粉为食。他表示,如果与飞机向田间喷洒的各种化学杀虫农药相比,BT转基因玉米对非目标昆虫的危害要小得多。

    美国康奈尔大学昆虫学家在1999年5月20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在实验室中研究发现,放养在抹有BT转基因玉米花粉的苦苣菜叶上的金斑蝶毛虫发育缓慢,摄食量少,体重只是正常毛虫的一半,且死亡率高。他们由此推论,BT转基因玉米中含有毒素,如果在大田中种植的转基因玉米花粉随风飘到附近的菜田里污染菜叶,会使那些以菜叶为生的非目标昆虫大量死亡。这一论文发表后在科学界曾就BT转基因玉米种植的安全问题引起了很多争论。

    (《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4月12日)

    对“BT抗螟蛾转基因玉米”的优势,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会危害环境
    • B.能有效地杀伤害虫
    • C.消灭害虫所需时间短
    • D.使目标害虫的抵抗力变为零
  10. 下列有关“BT转基因玉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BT转基因玉米分泌的物质能够有效地杀伤所有危害玉米的害虫,达到了提高玉米抗病虫害能力的培育目的。
    • B.BT转基因玉米是向玉米种子中植入一种特殊基因,使玉米原有的基因发生改变,从而产生特殊性能的一种科技成果。
    • C.BT转基因玉米会对螟蛾产生一定的抵抗力,但现在完全可以对此进行控制。
    • D.BT转基因玉米含有毒素,但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很小,是比较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