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
-
结合实际,分析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并指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
试论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方法。
-
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
简述人本主义的促进意义学习所需的条件。
-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
简述如何有效地进行学生的操作技能培训。
-
有效的课堂管理要达到的三个目标是:争取更多时间用于学习、争取更多学生投入学习和__________。
-
由于对某种具体道德情境的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被称为__________。
-
根据下图解释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模式。
-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__________是影响迁移的最关键因素。
-
心理学家林格伦提出的课堂纪律四类型是:教师促成的纪律、群体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的纪律。
-
形成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__________。
-
国内的研究表明,__________是学生观察概括性发展的转折点。
-
埃里克森认为中学生主要的发展任务是建立__________。
-
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
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__________提出的。
-
认知方式中的沉思型与冲动型的划分标准是反应时间和__________。
-
首次提出“关键期”的概念的是__________。
-
课堂结构是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三大要素的组合模式。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__________。
-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__________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
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它具有促进和__________功能。
-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__________。
-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将迁移划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
-
感知规律包括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和__________律。
-
操作技能在动作的结构上具有__________。
-
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__________的特征。
-
在所要学习的新材料呈现之前提供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在新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观念之间起认知桥梁的作用,这种教学策略是( )
- A.先行组织者
- B.认知结构
- C.比较性组织者
- D.固定点
-
奥苏贝尔认为,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组成。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称为( )
- A.模象直观
- B.实物直观
- C.言语直观
- D.想象直观
-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记住教学内容。老师经常会传授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如把材料缩简成歌诀等于,这属于( )
- A.复述策略
- B.组织策略
- C.精细加工策略
- D.时间管理策略
-
尝试——错误说的提出者是( )
- A.桑代克
- B.巴甫洛夫
- C.斯金纳
- D.苛勒
-
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它们属于品德( )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
教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充满信任的眼神,一个能引起共鸣的手势或表情均能是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增添无穷的勇气,从而取得极大的进步,这属于( )
- A.第一印象
- B.共鸣效应
- C.罗森塔尔效应
- D.移情效应
-
化学中锂、钠、钾等各种金属概念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 )
- A.水平迁移
- B.垂直迁移
- C.一般迁移
- D.顺应迁移
-
计算机辅助教学属于下列教学策略中的( )
- A.个别化教学
- B.情境教学
- C.发现教学
- D.指导教学
-
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是认知发展的( )
- A.感知运动阶段
- B.前运算阶段
- C.具体运算阶段
- D.形式运算阶段
-
反映测验的可靠性程度的指标是( )
- A.效度
- B.信度
- C.难易度
- D.区分度
-
下列哪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感 ( )
- A.生理需要
- B.爱与归属需要
- C.自我实现需要
- D.尊重需要
-
学生在学习一套体操时,当他们动作的各个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时,他们进入的阶段是( )
- A.操作定向
- B.操作模仿
- C.操作整合
- D.操作熟练
-
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 )
- A.时快时慢
- B.不快不慢
- C.先慢后快
- D.先快后慢
-
迁移的经验类化理论认为,实现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的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 A.桑代克
- B.苛勒
- C.奥苏贝尔
- D.贾德
-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个体品德的核心成分是( )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