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全国自考公共关系学冲刺卷(三)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42. 日本有位经营旅馆业的聪明商人,根据自己旅馆的实际情况,别出心裁地想出发掘潜力的好办法,结果达到了双重目标的实现。  

    当时该旅馆面临来客日益增多,但客人休闲活动空间又太小的问题。此际,旅馆后山有一大片山地尚未开发利用,但若全面开发再种植树木,又缺乏资金。于是,经过谋划,老板在旅馆内贴出一张海报,上写:“亲爱的旅客您好!本旅馆后山有片山地,宽阔而幽静,专门留作为植树的预定地,如果你有兴趣,不妨亲自种下一棵小树,本旅馆特派人拍照留言,并立下木牌刻上你的大名与植树日期。如果您再度光临时,这棵树苗已枝繁叶茂,你看了一定非常高兴,因为它是您亲手种植的,纪念性非凡。仅收树苗费用日币2000元。”此一颇具魅力的海报一经贴出,许多到此度蜜月或结婚周年纪念的夫妻,或结伴而来旅游的学生,莫不跃跃欲试,每个人都想亲手种下一棵既在山地上又在心灵上属于自己的树,以作永久纪念。不用多久,后山上种满了树,环境也整理得非常整齐雅致。旅客回家后对此事广为宣传,有的还不忘常回来看看自己的杰作。而旅馆的生意日益兴旺,并带动了该地区的旅游事业。 

    (1)简述该商人是如何结合实际情况实现双重目标的?

    (2)简述公共关系的目标确定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2. 41. 试述舆论的主要作用。

  3. 39. 简述展览会的特点。

  4. 40. 简述公共关系危机的特征有哪些?

  5. 38. 简述公共关系策划的作用。

  6. 37. 简述流行的涵义。

  7. 36. 简述公共关系人员的知识结构。

  8. 35. 组织的媒介形象

  9. 34. 主题线方法

  10. 33. 预存立场

  11. 32. 国际公众

  12. 30. 危机状态下的信息具有 ( )

    • A.动态性
    • B.层次性
    • C.不确定性
    • D.稀缺性
    • E.多面性
  13. 29. 组织的形象构思与策划成功与否取决于 ( )

    • A.心理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 B.组织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协调与平衡
    • C.总体形象与特定形象的协调与平衡
    • D.计划与预算的协调与平衡
    • E.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协调与平衡
  14. 31. 公共关系委员会

  15. 27. 展览会采用的传播媒介包括 ( )

    • A.声音媒介
    • B.文字媒介
    • C.图像媒介
    • D.因特网
    • E.广播
  16. 28. 下列属于组织内在形象的有 ( )

    • A.组织目标
    • B.组织哲学
    • C.组织精神
    • D.组织风气
    • E.组织名称
  17. 26. 对一项具体的广告活动来讲,其主要构成要素有( )

    • A.广告主
    • B.广告代理商
    • C.广告信息
    • D.广告媒介
    • E.广告受众
  18. 24. 报纸传播的弱点有 ( )

    • A.时效性差
    • B.读者的受局限性
    • C.现场感较差
    • D.形象感较差
    • E.费用较高
  19. 25. 一个具备可行性要求的公共关系策划方案必然具有 ( )

    • A.行动性
    • B.科学性
    • C.有效性
    • D.合法性
    • E.经济性
  20. 23. 气质行为的类型主要包括 ( )

    • A.兴奋质
    • B.多血质
    • C.胆汁质
    • D.粘液质
    • E.抑郁质
  21. 22. 根据关系的稳定程度,可将公众分为 ( )

    • A.首要公众
    • B.临时公众
    • C.周期公众
    • D.稳定公众
    • E.次要公众
  22. 20.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信息的传播与流动将会更加突破地界与国界。在这种流动式的传播过程中,危机将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全球性危机,其影响将不仅仅局限于危机爆发地。这说的是公共关系危机的哪种效应( )

    • A.鸵鸟效应
    • B.连锁效应
    • C.晕轮效应
    • D.溢出效应
  23. 21. 组织的整体形象,反映在公众对组织哪些要素的评价?

    • A.公众对组织机构的评价
    • B.公众对组织管理水平的评价
    • C.公众对组织硬件设施的评价
    • D.公众对组织人员素质的评价
    • E.公众对组织服务素质的评价
  24. 17. 将组织形象划分为实态形象和虚态形象的依据是( )

    • A.组织的内外在表现
    • B.接受者的范围
    • C.主客观属性
    • D.社会公众的评价态度
  25. 18. 传播力量最为具体而直接的子系统是 ( )

    • A.DIS
    • B.MIS
    • C.VIS
    • D.BIS
  26. 19. 标志在VIS中处于 ( )

    • A.核心与领导地位
    • B.辅助地位
    • C.从属地位
    • D.次要地位
  27. 15. 单一商品展览会的突出特点是( )

    • A.商品品种多
    • B.竞争非常激烈
    • C.非常隆重
    • D.极具专业性
  28. 16. ( )可大得人心,赢得公众好感,增进企业与公众的感情。

    • A.赞助体育活动
    • B.赞助新闻出版
    • C.赞助教育事业
    • D.赞助福利事业
  29. 13. 广告活动的行为主体是 ( )

    • A.广告主
    • B.广告代理商
    • C.广告信息
    • D.广告媒介
  30. 14. 组织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 ( )

    • A.策划
    • B.广告
    • C.宣传
    • D.管理
  31. 11. 可行性分析的最高形式和最后手段是 ( )

    • A.可行性实验
    • B.可行性报告
    • C.可行性策划
    • D.可行性研究
  32. 12. 下列公共关系活动行为方式中,特征是主动性、进攻性,以“创”为主的是 ( )

    • A.防御型公共关系
    • B.维系型公共关系
    • C.进攻型公共关系
    • D.矫正型公共关系
  33. 10. 既具传播的目标和对象,也是信息最终归宿的是 ( )

    • A.个人
    • B.组织
    • C.受众
    • D.传播者自身
  34. 8. 所有流行项目中最显著的特征是 ( )

    • A.新奇性
    • B.时效性
    • C.周期性
    • D.两极性
  35. 9. 在传播理论研究中,议题设置这一课题最杰出的研究者是( )

    • A.施拉姆
    • B.卢因
    • C.拉斯韦尔
    • D.麦库姆斯
  36. 5. 酒店宾客关系中的贵宾属于 ( )

    • A.首要公众
    • B.目标公众
    • C.边缘公众
    • D.个体公众
  37. 6. 新型的顾客公众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 ( )

    • A.新颖性
    • B.独特性
    • C.功利性
    • D.稳定性
  38. 7.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 )

    • A.生理需要
    • B.安全需要
    • C.社交需要
    • D.自我实现需要
  39. 4. 互惠意识是公共关系的 ( )

    • A.传播意识
    • B.沟通意识
    • C.功利意识
    • D.宣传意识
  40. 3. 在部门隶属模式中,容易将公共关系限于迎来送往、交际应酬,偏重于人际关系功能,主要体现将公关机构归属于 ( )

    • A.办公室
    • B.联络接待部门
    • C.广告宣传部门
    • D.销售部门
  41. 1. 认为公共关系是确定、建立和维持一个组织与决定其成败的各类公众之间的互益关系的一种管理功能的学者是 ( )

    • A.卡特利普和森特
    • B.雷克斯.哈罗
    • C.詹姆斯.格鲁尼格
    • D.蔡尔滋
  42. 2. 现代公共关系发端于 ( )

    • A.马斯洛时期
    • B.巴纳姆时期
    • C.艾维.李时期
    • D.爱德华.伯尼斯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