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份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自考真题试卷
-
苗苗在学习“2+3=?”这道题时,又像以前那样伸出两只小手,掰弄着手指,边数边算,班上老师看见后,立即对他说:“苗苗,快放好你的小手,你要用自己的小脑袋算题。”
请对本案例中苗苗和老师的表现进行分析,并提出教育建议。
-
请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的教学活动。
-
为什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要注意启蒙性、生活性和可探索性?
-
试述幼儿数概念的形成、发展的过程。
-
如何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量的守恒?
-
幼儿空间概念发展的年龄特点是什么?
-
简述学前儿童数概念发展的阶段。
-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
-
关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正确的描述是( )
- A.教育评价是一个事实判断
- B.教育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
- C.教育评价和测量一回事
- D.教育评价体现了评价者的价值观和需要
- E.教育评价离不开测量
-
数学操作活动的构成要素有( )
- A.目标
- B.材料
- C.规则
- D.形式
- E.指导和评价
-
学前儿童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教具、学具主要有( )
- A.玩具
- B.日常生活用品
- C.废旧物品
- D.专门用于数学活动的教具、学具
- E.图片、实物卡片
-
数学教学活动的准备一般包括( )
- A.学习经验的选择
- B.幼儿的经验准备
- C.数学教学所需教具的准备
- D.数学教学所需学具的准备
- E.环境的准备
-
在完成某个阶段的教育活动之后进行的评价是( )
- A.儿童发展状况评价
- B.诊断性评价
- C.形成性评价
- D.终结性评价
-
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准备包括对下列哪些逻辑关系的理解?( )
- A.一一对应观念
- B.序列观念
- C.类包含观念
- D.同化观念
- E.顺应观念
-
数学中,把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的全体称为( )
- A.集合
- B.分类
- C.包含
- D.辨数
-
下列属于自然测量的是( )
- A.用手点数物体的数目
- B.用手掂量、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 C.用筷子量桌子的长度
- D.用体重计称量体重
-
小班儿童面对两只小动物,一只小鸡、一只小狗时,他们会说“一只小鸡和一只小狗”,但很难直接概括为“两只动物”,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后遇到这类问题时就很容易解决。例如,“我们家有三口人:爸爸、妈妈和我”。这说明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为( )
- A.从个别到一般
- B.从不自觉到自觉
- C.从具体到抽象
- D.从同化到顺应
-
“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认识加号、减号,初步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会解答简单的加减应用题,感知和体验加减互逆关系”,这一目标适合( )
- A.小班
- B.中班
- C.大班
- D.学前班
-
教授初学的儿童,学习知识的顺序和方式依次是( )
- A.行为把握一图象把握一符号把握
- B.行为把握一符号把握一图象把握
- C.图象把握一行为把握一符号把握
- D.图象把握一符号把握一行为把握
-
不用计数的方法确定两组物体数量多、少、一样多的逻辑方法是( )
- A.抽象
- B.概括
- C.比较
- D.归纳
-
引导幼儿感知几何形体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般采用( )
- A.触摸的方法
- B.拼图的方法
- C.讲解的方法
- D.比较的方法
-
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幼儿集体参加的数学( )
- A.操作活动
- B.游戏活动
- C.学习活动
- D.建构活动
-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
- A.操作的方法
- B.游戏的方法
- C.演示的方法
- D.口语的方法
-
幼儿动手操作学具,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学习,获得数学感性经验、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是( )
- A.游戏法
- B.操作法
- C.练习法
- D.讲述法
-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是按一定的结构和层次组织起来的,从横向角度看,它具有一定的( )
- A.横向结构
- B.纵向结构
- C.群集结构
- D.分类结构
-
儿童完全不能理解数的组成和分解的年龄一般是( )
- A.6岁前
- B.5岁半前
- C.4岁半前
- D.4—7岁
-
将外部环境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是( )
- A.顺应
- B.同化
- C.形成
- D.平衡
-
数学知识的建构,需要儿童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下列活动能够给予儿童在具体动作水平上协调和理解事物之间关系的机会的是( )
- A.操作活动
- B.游戏活动
- C.学习活动
- D.教学活动
-
实验者向儿童呈现两只盒子,一只盛有许多珠子,让儿童往另一只盒子放珠子,问儿童如果一直放下去,两只盒子里的珠子会不会一样多,儿童不能确认。这说明儿童在头脑中还没有建立起( )
- A.一一对应的逻辑观念
- B.类包含的逻辑观念
- C.等量的逻辑观念
- D.序列化的逻辑观念
-
儿童不能说出家里一共有几个人,而只能列举出“家里有爸爸、妈妈、还有我”。这说明,这时的儿童( )
- A.还不能在生活中使用抽象的数学概念
- B.还没有获得数概念
- C.还不能认识抽象的事物
- D.还不能从事物的具体特征中摆脱出来,从而抽象出数量特征
-
学前儿童思维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发展为学习数学提供了一定的( )
- A.智力准备
- B.能力准备
- C.心理准备
- D.知识准备
-
儿童对数序的真正认识,不是靠记忆,而是靠他对数列中数与数之间的( )
- A.相对关系的协调
- B.前后关系的协调
- C.排列方式的协调
- D.次序关系的协调
-
空间的概念是极为广泛的,下列各组词语中全部为表示空间概念的一组是( )
- A.大小、多少、高低
- B.上下、前后、快慢
- C.大小、形状、方向
- D.白天、黑夜、今天、明天
-
任何数学知识都具有逻辑上的( )
- A.实然性
- B.或然性
- C.偶然性
- D.必然性
-
让儿童通过操作活动自己发现和总结有关5的组成的知识,儿童不仅能理解数的组成 的抽象含义,还能根据5的组成的知识,推理获知6和7的组成,有些甚至获知把n分成两份,有n-1种分法。可见数学教育不仅能使儿童获得数学知识,还能( )
- A.提高儿童数学能力
- B.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
- C.锻炼儿童的推理能力
- D.培养儿童的操作能力
-
数学不仅是人们生产、生活乃至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每个人应必备的( )
- A.文化素养
- B.科学素养
- C.人文素养
- D.数学素养
-
5只桔子,它是对一堆桔子的数量特征的抽象,和这些桔子的大小、颜色、酸甜无关,也和它们的排列方式无关。在这里,“5”反映的是数量为5的一个整体所具有的属性。因此,儿童掌握数概念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 )
- A.抽象的过程
- B.应用的过程
- C.理解的过程
- D.识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