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份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自考真题试卷
-
请为中班幼儿设计一个“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简单关系”的教学活动。
-
一位妈妈让她3岁的儿子点数一组物体(5个)的数量,她的孩子能够对物进行逐一点数,但总是将下一个数(6)作为总数。这位母亲听了后非常生气,直说自己的孩子太笨了。请你运用所学的儿童计数能力发展特点的知识分析这位儿童的表现。
-
联系实际论述学前儿童几何形体教育的指导要点。
-
试述制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的依据。
-
简述学前儿童时间概念教育的指导要点。
-
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有何特点?
-
幼儿数概念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
分类活动的意义在于( )
- A.帮助幼儿感知集合并形成关于具体物体的集合概念
- B.是计数的前提,是形成数概念的基础
- C.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 D.能帮助幼儿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 E.能促进团体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
学前儿童数学教学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
- A.操作法
- B.演示法
- C.讲解法
- D.游戏法
- E.观察、比较法
-
简述数学知识的特性。
-
学前儿童常进行的排序活动有( )
- A.按规则排序
- B.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
- C.按数量和数排序
- D.按空间形态排序
- E.按时间顺序排序
-
学前儿童加减运算概念发展经历了( )
- A.动作水平的加减
- B.表象水平的加减
- C.概念水平的加减
- D.逻辑水平的加减
- E.运算水平的加减
-
教育评价过程中,通过与儿童谈话,使儿童思想真实.自然地流露,从而研究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方法是( )
- A.临床法
- B.行为检核法
- C.观察法
- D.作业分析法
-
“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认识加号、减号,初步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会解答简单的加减应用题,感知和体验加减互逆关系”,这一目标适合( )
- A.托儿班
- B.小班
- C.中班
- D.大班
-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资料的收集方法有( )
- A.观察法
- B.测试法
- C.临床法
- D.作业分析法
- E.问卷调查法
-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评价是( )
- A.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过程的终点
- B.表示教育活动的结束
- C.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 D.指对儿童进行的各种测量
-
幼儿常常用“昨天”泛指过去,用“明天”泛指将来,这说明他们的时间概念具有( )
- A.相对性
- B.抽象性
- C.含糊性
- D.形象性
-
下列关于儿童空间概念发展的过程正确的说法是( )
- A.从相对的空间概念逐步过渡到绝对的空间概念
- B.以自我为中心的参照逐渐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的参照
- C.进行空间定位时,儿童最初是以视觉估计物体之间的空间安排
- D.儿童对空间方位关系的辨别与他的思维能力无关
-
要求幼儿将黑色的、系带子的鞋放在一起。这种分类活动称为( )
- A.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
- B.多角度分类
- C.按物体的某一外部特征分类
- D.层级分类
-
幼儿在学习加减运算时表现出的特点有( )
- A.加小数比减大数难
- B.加大数比减小数容易
- C.学习加法比减法容易
- D.理解与掌握算式题比应用题容易
-
儿童数概念的发展开始于( )
- A.对自然数的认识
- B.口头数数
- C.对数的实际操作
- D.对集合笼统的感知
-
幼儿计数能力发展顺序是( )
- A.口头数数——按物计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
- B.口头数数——按数取物——按物计数——说出总数
- C.口头数数——说出总数——按物计数——按数取物
- D.口头数数——按物计数——按数取物——说出总数
-
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很好地观察,了解幼儿活动的过程和特点。例如,幼儿学习将用小棍拼搭的正方形变成三角形,教师会发现这样的两种情况:有一些幼儿是从正方形中拿去l根,将两边的小棍相接就成了一个三角形;而另一些幼儿则是将正方形拆散,重新拼搭成三角形。从这两种情况中可以看出( )
- A.前一种情况的幼儿思维发展水平低
- B.前一种情况的幼儿能掌握两种图形的异同
- C.后一种情况的幼儿能掌握两种图形的异同
- D.重新拼搭比将一个图形变换为另一个图形要难
-
幼儿需要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幼儿学习数学必须依靠自己的( )
- A.知识
- B.经验
- C.活动
- D.游戏
-
教师直接组织和指导全班幼儿进行学习的活动形式是( )
- A.集体活动形式
- B.分组活动形式
- C.个别活动形式
- D.自主活动形式
-
小班“将相同颜色的物体放在一起”活动的目标是:①幼儿对数学活动有兴趣,②喜欢玩数学游戏,③学习把相同颜色的物体放在一起,④愿意讲述操作过程。正确的活动目标是( )
-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③④
-
数学教育目标能否实现,数学教育内容的确定是否恰当,从根本上看,取决于多大程度地遵循和利用儿童的( )
- A.知识和理解水平
- B.经验和生活体验
- C.活动和操作水平
- D.身心发展规律
-
幼儿按教师的要求将各种动物卡片一张一张排列整齐,然后将每种食物与相应的动物一一对应摆放,如萝卜放在兔子卡片下列,鱼放在猫卡片下列,这样做可以培养幼儿数学思维中一种重要的成分,即( )
- A.排序
- B.分类
- C.对应
- D.排列组合
-
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儿童掌握数学知识只是发展的表面现象,关键在于其( )
- A.个性品质是否得到发展
- B.思维结构是否得到发展
- C.操作能力是否得到发展
- D.活动水平是否得到发展
-
儿童在形成数学概念时,存在一个逐渐摆脱具体形象,达到( )
- A.概括水平的过程
- B.抽象水平的过程
- C.知识水平的过程
- D.巩固水平的过程
-
儿童在学习数学时,最初是通过具体的( )
- A.直觉进行的
- B.表象进行的
- C.知识进行的
- D.动作进行的
-
儿童一一对应观念形成于( )
- A.3岁半(小班中期)
- B.4岁(小班后期)
- C.4岁半(中班中期)
- D.5岁(中班后期)
-
整个幼儿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思维类型是( )
- A.直觉行动思维
- B.具体形象思维
- C.抽象逻辑思维
- D.理论认识思维
-
学前儿童数学兴趣主要表现为对( )
- A.具体数学活动的兴趣
- B.数学操作材料的兴趣
- C.数学活动结果的兴趣
- D.数学活动评价的兴趣
-
早期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儿童基本的( )
- A.数学素养
- B.文化素养
- C.人文素养
- D.科学素养
-
数学所描述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 )
- A.模式
- B.数量
- C.形式
- D.关系
-
儿童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人类数学概念发生过程的浓缩和复演。所以,对儿童来说,他们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的过程是一个( )
- A.发明和创造的过程
- B.发明和发现的过程
- C.发现和创造的过程
- D.发现和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