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单选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纲要》中指出:“它对封建主义的打击是前所未有的,它对知识青年摆脱旧思想的束缚起了巨大的作用,它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文中的“它”指的是( )。

  • A.护国运动
  • B.新文化运动
  • C.护法运动
  • D..一二·九运动
试题出自试卷《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学科知识与能力重点考察训练》
参考答案
查看试卷详情
相关试题
  1. 下面是“内战烽火”课堂教学实录片段,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内战烽火”一课时,某位教师考虑到“西安事变”的意义是一个重点、难点,因而,为了掌握它,便设计一个让学生合作参与的教学活动。在学习本节课前,教师先让学生事先准备,模拟“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进行劝说和“兵谏”的大致过程。在讲完西安事变的内容后,同学们深刻理解西安事变的意义,并且拥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潜能的场所,他们的心理得到满足。通过表演再现历史,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中,也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的求知欲。

    问题:

    (1)你认为该教师运用了哪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有哪些作用?

    (2)就历史教学而言,运用该教学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

  2. 通过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位教师在“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崩溃”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将三维教学目标设置为如下内容: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对二战中与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发展的基础认识,使学生记住两极格局对立的本质、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组织。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件、小组讨论等方式方法,教给学生分析、概括与组织内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于二战后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尤其是国家利益的尖锐对立,特别是由于美国的“遏制共产主义”战略,造成两极格局下“冷战”的对峙,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两大国家利益的争夺。通过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冷战的性质,达成正确看待历史现象的世界观。

    (1)此三维目标存在什么问题?

    (2)教学目标撰写的要求。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某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具体表现都会做出详细的记录。比如,对学生课堂过程中的小组讨论,某教师就会按参与小组讨论的情况、材料收集数量的情况、资料形式总数的状况以及资料搜集途径的情况做详尽的评价量表,对其表现进行记录测评;对学生课堂中归纳、整理资料的情况,此教师就会分素材整理归类情况、协作学习能力状况进行记录测评。

     

    请回答:

    (1)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属于哪一种评价类型?其特点是什么?

    (2)进行这种评价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4. 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5.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 1 1年版)》规定: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

    (2)课文摘录:

    《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肯定了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指斥了暴君、酷吏的罪恶,大胆地评论了汉武帝的功过,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这部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入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的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6.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纲要》中指出:“它对封建主义的打击是前所未有的,它对知识青年摆脱旧思想的束缚起了巨大的作用,它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文中的“它”指的是( )。

    • A.护国运动
    • B.新文化运动
    • C.护法运动
    • D..一二·九运动
  7. 某老师是一名年轻的初中历史教师,该老师向一名老教师抱怨自己不会制定教学目标。如果你是这名老教师,你应该给予年轻教师什么样的指导?

  8. 帝日:“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为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这一举措是()。

    • A.秦始皇统一文字
    • B.汉武帝独尊儒术
    • C.孝文帝厉行汉化
    • D.武则天重用酷吏
  9. “府院之争”的激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

    • A.国会内各派政客之间的权力之争
    • B.南方、北方军阀之间的地盘之争
    • C.是否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争
    • D.美国、日本抢夺对华控制权之争
  10. 下列评价方式中,在教学之后实施的是( )。

    • A.诊断性评价
    • B.形成性评价
    • C.总结性评价
    • D.相对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