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劳动关系协调员考试题
-
企业信息公开点的载体有哪些?
-
什么是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应遵循哪些原则?
-
简述劳动规章制度制定的原则。
-
工资率如何影响劳动力需求?
-
关于诚实守信的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法则
- B.诚实守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 C.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
- D.奉行诚实守信的原则在市场经济中必定难以立足
-
简述女职工、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标准的内容。
-
劳动合同的解除,按照合同解除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 A.协议解除
- B.预告解除
- C.单方解除
- D.及时解除
-
关于劳动力的阐述,正确的有()
- A.存在于人体之中
- B.是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主体
- C.是雇员赖以谋生的最大的最基本的财产
- D.其形成具有长期性
- E.其形成后是无法储存的
-
以下关于劳动力需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力数量
- B.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
- C.劳动力需求是一种直接需求
- D.劳动力需求是一种联合需求
-
下列属于劳动法调整对象的是()。
- A.劳动关系
- B.劳动市场服务关系
- C.劳动团体关系
- D.劳动争议处理关系
- E.社会保险关系
-
劳动规章制度中劳动纪律的规定包括()
- A.劳动纪律
- B.岗位规范
- C.工作绩效
- D.休息休假
- E.奖励与惩罚
-
计算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或者以及)等货币性收入。()
- A.补贴
- B.奖金
- C.津贴
- D.计时工资或计件工资
-
以下对于总报酬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包括外部报酬和内部报酬
- B.只能用货币形式支付
- C.包括货币和非货币两种支付形式
- D.改善员工心里状态也包括在内
-
在把握企业规章制度的内容时,需要考虑的要素包括()。
- A.企业实践
- B.国际惯例
- C.市场环境
- D.法律文件
- E.政策目的
-
下列关于实际履行原则,叙述正确的是()
- A.一方当事人即使违约,也不能以罚金或赔偿损失来代替合同标的的履行
- B.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同事,另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仲裁机构和法院促其履行
- C.要求劳动者一方要按照集体合同的约定提供劳动;用人单位则应按照集体合同的约定提供劳动条件
- D.集体合同双方当事人按照合同规定的标的履行自己的义务和实现自己的权利,不得以其他标的或方式来代替
-
职业纪律具有的特点是()。
- A.明确的规定性
- B.一定的强制性
- C.一定的弹性
- D.一定的自我约束性
-
关于集体协商会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集体协商达成一致的集体合同草案或专项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
- B.集体协商未达成一致意见或出现事先未预料的问题时,经双方协商,可以中止协商
- C.中止期限最长不宜超过15天
- D.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当地人民政府劳动部门可以组织有关各方面协商处理
-
劳动基准的特点有()
- A.普适性
- B.法定性
- C.保底性
- D.强制性
-
宏观人力资源的主体是()。
- A.政府
- B.企业
- C.家庭
- D.国家
-
企业员工薪酬管理的基本目标包括()。
- A.确立薪酬激励机制
- B.保证内部公平
- C.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
- D.合理控制企业人工成本
-
以下对工资水平影响劳动力需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
- B.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
- C.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增加
- D.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降低
-
劳动者就业,不因()不同而受歧视。
- A.种族
- B.性别
- C.宗教信仰
- D.民族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列举的企业劳动规章制度内容主要包括()。
- A.劳动报酬、工作时间
- B.体息休假、劳动安全卫士
- C.企业质量管理、企业生产管理
- D.保险福利、职工培训
- E.劳动纪律、劳动定额管理
-
劳动规章制度实施情况收集的办法包括()
- A.访谈法
- B.观察法
- C.问卷调查法
- D.案例分析法
-
企业劳动规章制度与政府规章的区别主要包括()。
- A.制定主体不同
- B.适用范围不同
- C.表现形式不同
- D.目的不同
- E.侧重点不同
-
劳动规章制度制定的框架结构不包括()
- A.前言
- B.目录
- C.主文
- D.附则
-
劳动合同履行原则不包括()
- A.协商一致原则
- B.实际原则
- C.全面原则
- D.亲自原则
-
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 A.工会
- B.职工
- C.工会和职工
- D.工会或者职工
-
社会运行是()方面考察社会的。
- A.静态
- B.动态
- C.稳定性
- D.社会学
-
员工申诉是员工对于劳动关系中所产生的问题通过正式渠道向用人单位进行反映的一种形式。这反映了员工申诉的()
- A.内部性
- B.直接性
- C.正式性
- D.局限性
-
下列不属于集体协商与签订集体合同应当包含的程序有()
- A.产生集体协商代表
- B.提出协商要约
- C.召开协商会议、起草集体合同
- D.企业党支部讨论通过
-
用人单位是指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招用和管理劳动者,并按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向劳动者提供劳动条件、劳动保护和支付劳动报酬的()。
- A.自然人
- B.法人
- C.劳动组织
- D.企业
-
下列关于法律和政策区别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制定法律需遵循严格的程序,制定政策没有严格的程序限制
- B.法律主要通过国家强制保障实施,政策则主要通过宣传教育手段实施
- C.法律和政策的调整范围有交叉,但并不完全一致
- D.通常情况下,政策的稳定程度高于法律
-
劳动报酬等于()。
- A.工作时间(通常是小时)乘工资率
- B.工资报酬再加上员工福利
- C.员工福利加上非劳动所得
- D.以现行货币支付给劳动力的单位时间工资
-
大型企业的职工代表可占职工总数()
- A.3%-5%
- B.5%-10%
- C.15%-20%
- D.10%-20%
-
以下有关工资率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以工资率为计量标准计算的工资所得就是全部劳动报酬
- B.增加带薪休假时间则意味着小时工资率的提高
- C.在以工资率为计量标准的条件下,工人工资所得在正常情况下均低于工资率乘以时间单位数
- D.工资率是指基本工资的多少
-
下列关于劳动保障法律规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于有冲突的法律规范,先看其颁布时间,按“后法优于前法”的顺序来确定其效力
- B.劳动保障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只在各自行政区域内发生法律效力
- C.我国有义务在国内实施所有的国际劳动立法
- D.劳动保障行政规章是由国务院颁布的
-
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
- A.赔偿金
- B.违约金
- C.补助金
- D.补偿金
-
劳动争议诉讼是指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不服(),就其争议事项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依法审理和裁判的诉讼活动
- A.仲裁裁决
- B.协商和解
- C.调解协议
- D.第三方处理
-
用人单位强令劳动者违章冒险作业,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责任人员依法追究()责任。
- A.安全
- B.赔偿
- C.行政
- D.刑事
-
下列劳动保障法律规范中,属于狭义的劳动保障法律的是()。
- A.《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 B.《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
- C.《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 D.《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
下列关于职业道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职业道德的形式因行业不同而有所不同
- B.职业道德在内容上因行业不同具有差异性
- C.职业道德在适用范围上具有普遍性
- D.讲求职业道德会降低企业的竞争力
-
一般而言,劳资双方基于劳动合同而形成的用工关系属于()。
- A.集体劳动关系
- B.个别劳动关系
- C.劳务关系
- D.劳资关系
-
未成年工是指年满()的劳动者。
- A.15 周岁不满18 周岁
- B.16 周岁不满18 周岁
- C.15 周岁不满17 周岁
- D.14 周岁不满17 周岁
-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职业道德的特点?()
- A.职业性
- B.稳定性
- C.多样性
- D.统一性
-
在进行规章制度解释时,员工提出有关劳动规章制度某条款的问题,企业行政及时地给予解释,消除员工的疑惑,这属于规章制度解释方法中()的情形。
- A.书面解释
- B.口头解释
- C.培训解释
- D.会议解释
-
下列关于劳动规章制度内涵的叙述,错位的是()
- A.劳动规章制是用人单位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在用人单位内部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
- B.劳动规章制完全由用人单位单方面制定,是用人单位决策层意志的体现
- C.劳动规章制度的内容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障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
- D.劳动规章制度并不是完全由用人单位单方制定,而是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平等协商确定
-
群体内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
- A.力量
- B.可能性
- C.程度
- D.希望
-
以下不是人力资源的是()。
- A.工人
- B.农民
- C.伤残军人
- D.学生
-
集体协商要约,是集体协商主体的()依法就签订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协调劳动关系其他相关事宜,以()提出进行集体协商要求的行为。
- A.任何一方;书面形式
- B.双方同时;口头形式
- C.任何一方;口头形式
- D.双方同时;书面形式